【编者按】六十载沧桑砥砺,六十载弦歌不辍。2016年11月11日,我校将迎来六十周年华诞。为庆祝学校建校六十周年,充分展示桂工人牢记沧桑历史,紧跟时代大潮,弘扬桂工精神锐意创新进取的动人情怀和信心决心,自2015年5月开始,我校面向校内外开展了校庆主题征文(含回忆录征集)活动,得到了全体在校师生、离退休老同志、各地校友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参与。在征集活动期间,我们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为感谢大家对学校的关心支持,营造更加热烈浓厚的校庆氛围,我们特在校园网主页开辟专栏陆续刊登部分作品。限于篇幅原因,我们在尽量保持文章原貌、充分尊重原作者感情表达的基础上,对部分文章进行了适当的删减。
回顾我校的创建与60年的发展历程
白志禹
2016年11月11日的金秋时节,将迎来桂林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回顾我校“五改归属,十易校名”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真是令人感慨万千,欢欣鼓舞。
建校初期:满怀豪情艰苦创业
1956年8月,初建成“桂林地质学校”。1956年1月,国家重工业部根据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需要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就决定筹建桂林地质学校(桂林理工大学前身),先后从长春地质学校、长春测量学校等冶金系统的院校,抽调30多教职工来桂林进行筹建工作。几经选址,最后确定在屏风山下当时的六合路圩坊建校。从此,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就迎来“桂林地质学校”的诞生。大家满怀豪情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经过几个月的奋战,终于在当年的秋天,学校初步建成,并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共500人,定为四年制中专学校。同时开始筹划招收2000余人的大专班和中专班的招生计划。由于当时设置较简单,故专业仅设地质勘探专业和物理勘探专业。为了扩大学校影响,就在建校庆典之日,全校师生扛着“重工业部桂林地质学校”的大红旗,列队到桂林市工人文化宫礼堂举行开学典礼。桂林市有关领导也到会祝贺,不少市民也被吸引到会场,了解我校情况。
建校初期,各种设备十分欠缺,只能边教边建设。当时只有一栋教学楼,一栋实验楼,食堂和礼堂就只共用一间临时搭建的简易平房。宿舍有3栋,仅够部分师生住宿,只好把地质专业的学生和员工安排住在七星公园内的普陀山下一间原技工学校旧址的简易平房。房子对面,有一条从岩洞流出的小水溪,就是他们的天然浴室。物探专业的学生则暂居在漓江边一所原是聋哑学校的旧房子,漓江就是他们的大浴池。当时没有汽车,56级、58级的新生来校时,都是自己拿着行李步行到校的。曾有过这样的情景:从广东普宁来的学生,由于当地都习惯穿木板鞋,来校时也穿着,他们走在大街上都发出踢咚踢咚的走路声,沿途市民都出来观看这奇妙的响声和肩扛行李脚穿木板鞋的队伍。
就这样,师生雄心壮志,满怀豪情的走上求学建国之路。学校一直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就是要培养学校需要的建设人才。用当年的话语就是“教书育人,又红又专”,这就是我校最初确立、并延至今天的桂工精神的起源。
数次更名:曲折中不断前行
1958年8月,学校改名为“广西冶金专科学校”。随着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央就把学校下放广西,实行以广西为主的双重领导。当年学校就招收专科班、中专班及干部培训班,学生发展2100余人。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就增开专业,除原有的地质、物探专业外,就开设冶金、机电、采矿、选矿、金工等几个专业。学校还增办平桂西湾分校。学校的快速发展也轰动了桂林,从这时开始,桂林市民都亲切地称我校为“冶专”。
1960年2月,经广西区政府批准,学校又改名为“广西矿冶学院”。当年就招收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在校学生共有2240余人。学校发展充满生机。在这段时间,有一件难忘之雅事,就是学校成立管弦乐队。学校为活跃校园的文体活动,购买了一批乐器,就由师生共同组织成立起一支约40余人的管弦乐队,每逢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都有表演节目。乐队还到市区游行表演,与市民一起欢度节日,很多市民都来观看这从未见过的大型乐队。
1961年,学校又改名为“广西矿业专科学校”。这时国家遭受暂时困难,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学校缩小办学规模。1961年下半年,广西区政府就决定将南宁地质专科学校、田阳煤炭石油学校以及我校的西湾分校,全部撤销,将各校的部分教职工、学生、以及仪器设备并入我校。60级的本科生转为专科生。1963年7月至1970年10月,学校又改名为“桂林冶金地质学校”,学校由冶金部收回直接领导。1963年大专班全部毕业。学校又改名为四年制的中专学校。原开设的专业也缩小,只保留地质专业和物探专业,另开设化探专业。
我校的生存与发展随形势的变化而变更。学校曾经几次更名起落,而学校的风貌仍保持不变,教师认真的教,学生努力的学,学校仍是一派生机。参加地质大会战,是这段时间最难忘的事情。1966年初,随着冶金工业的迅速发展,对矿山、地质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冶金部就决定开展全国地质大会战。学校就随即组织了以63级、64级学生为主的师生80余人参战,经重庆、成都转战四川的青州地区与四川的202地质队一起奋战。在荒山野岭,深山老林进行找矿普查。同学们在总结这段找矿经历时说,我们不但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实践知识,同时还较深刻体会“勘探队员之歌”的豪迈与真情,作为地质工作者,都应该具有这种敬业、奉献精神,为祖国寻找丰富的宝藏。
“文革”期间,学校曾经停止招生一段时间,但学校没有忘记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经过反复考虑,共同商议,决定采用改变教学形式——“校办地质队”继续教学工作。于1970年1月,学校成立701地质勘查队(因在1970年1月成立而得名)。全校师生员工又一次走出校门,当地质队员。先在田阳、灵川一带找煤矿,后来又到龙胜、三江一带找铬铁矿、铜矿。先进行地质普查,在一些地质异常地区再用地质、物探、化探三结合的勘探手段进行详查。在某些地段还进行槽探、钻探、地形测量等地质勘查工作。多台钻机的轰隆声和控探槽的哗啦声让当地的村民也热闹起来,并支持和参与我们的找矿工作。大家同心协力,在各方面的工作进行顺利井井有条。学生成为地质队的主力军,他们热情好学,在这充满生机的大课堂学到不少专业知识,受到教育和锻炼。我们的工作也给当地的地质勘查队提供一些必要的地质普查资料。
后来形势好转,稍为安定,我们就逐渐收队,陆续回校开课,又继续我们的教学工作。1975年底,我校的701地质勘查队从学校分出,由广西冶金地质勘查公司接管。
1971年3月,学校更名为“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冶金部将北京地质研究所迁来桂林与我们合并,试图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新体制办学。三年多后,所校分设,地质研究所迁出学校,选址另建。
1973年12月,经广西区政府批准,学校又更名为“广西冶金地质学校”。随着形势好转,学校各方面又得到较快的恢复,并不断提高发展。1977年恢复高校全国统一招生,我校又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经冶金部批准,我校又开始招收本科生。
崭新发展:抢抓机遇迎头赶上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我校又改名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此次更名标志着我校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原来学校仅设置地质、物探、化探三个专业,再增加宝玉石、工程测量、工业分析,经旅(经济管理与旅游)等多个专业。同时创办成人教育,招收硕士研究生,试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并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经过一段时间社会调查,感到专业还是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就果断提出学科转型,专业调整等方案,再增加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等专业,从而让学校各方面又得到迅速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
1993年1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桂林工学院”。我校又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更使学校腾飞发展,教学和科研硕果累累。学校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定位,使培养出来的学子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倍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赞赏。近十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连续十三年被评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还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9年3月,经广西区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从此学校又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现在的理工大学还是一所以工为主,构建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综合发展的高等院校。学校一直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服务社会,把学科建设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为人才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近十多年,已为国家培养出10多万各类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真是桃李满天下。
回顾60多年来,学校“五改归属、十易校名”的艰难曲折的办学历程,体现出我校师生艰苦创业、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的大无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将全体桂工人凝成一股绳,不断拼搏奋进,学校才获得今天的可喜成果与荣耀。60年来,桂工人为学校的创建与发展一直在辛勤地耕耘着,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能量。祝愿我校再创桂工梦的辉煌。